首页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大图» 北建大设计中心成立

北建大设计中心成立

2022年1月14日上午,北京建筑大学“北建大设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的宗旨是:从事高水平、创新性实践,培育大师名作、理论思想,服务教学与科研,回馈社会,促进学科发展。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统一管理在职教师签约设计院项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机制,打通“产学研”通道。助推建大设计品牌,负责有序提质,树品牌人物,出品牌工程。中心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设置,以博彩平台博彩平台澳门博彩官方网站平台学、澳门博彩官方网站平台学、设计学为龙头,覆盖北建大多个相关学科,聚合全校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中心聘请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知名专家等担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孟建民、崔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越、李兴钢,北建大校友、著名建筑师马岩松以及行业知名专家王明贤、黄居正等均为发展顾问。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博彩平台报》执行主编黄居正,著名建筑师朱小地,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王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叶依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祁斌,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陈自明,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总建筑师傅绍辉,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险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院院长景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中心主任徐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中心主任任祖华,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一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院副院长、设计总监关午军出席大会。校领导姜泽廷、张大玉、李俊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大会。大会由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主持。

成立大会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杰出校友胡越致辞。他谈到,作为培养城乡建设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北建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北建大设计中心的成立,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专业平台,为设计领域提供了专业服务,让教学与实践更好的协同,也让前辈建筑师的工程经验有效地得到传递和继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教授介绍了设计中心管理机构名单以及顾问团成员,聘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等担任顾问,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开展设计实践与研究,提升设计创作能力,助力首都澳门博彩官方网站平台建设。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北建大设计中心副主任金秋野教授宣读了来自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发来的贺信。并主持嘉宾发言环节。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北建大设计中心执行副主任郝晓赛教授从背景、定位于宗旨、建设思路、组织架构、财务办法、平台服务以及成立基础等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设计中心的基本情况,并强调设计中心的成立意在提升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融合、以及服务社会、推动行业进步。

王明贤、朱小地、王辉、叶依谦、祁斌、陈自明、傅绍辉、张险峰、景泉、杨一帆等知名建筑师先后进行发言,对设计中心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分享了设计实践的工程经验,北京建筑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杨建伟、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院长李雪华、资产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尚荣等校内各部处领导表达了对设计中的未来期许和全力支持。

姜泽廷在讲话中指出,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在服务首都城乡建设、培养“三师”人才等方面拥有了高水平的实践平台,即是着力提升教师科研项目能力的现实考量,也是践行学校办学定位的创新之举。围绕中心未来发展建设,他强调,一是要建设一个培育名师名作,孕育理论思想的中心。切实减轻教师事务性工作的负担,使教师更加投入地开展实践、提升创新能力。二是要发挥助力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要打造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平台、智库。充分释放教师的设计与研究潜力,在服务首都的过程中给出更多的“北建大方案”,拿下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北建大设计中心目前共有114人,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名、教授22名、一级注册建筑师9名、注册澳门博彩官方网站平台师15名。未来按学科方向及团队规模设置设计所、大师及教授工作室等,同时整合学校各学科专业,服务北京,辐射全国,推动学科发展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未来,中心将继续发挥高校的智力、科技、人才与平台优势作用,做好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支撑澳门博彩官方网站平台建设,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同行,为推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北建大力量。

大会开始前,嘉宾参观了北建大设计中心工作室和部分教师实践成果。